“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释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回看改革开放40年沧州科技创新的历程,从“沧化一号”配方摘取全国科学大会奖,到填补国际空白的世界首台五万吨热垂直挤压机;从创下国内页岩气水平井最大垂深的高品质钻杆,到叫响北京奥运会和里约奥运会的张孔杠铃;从5年增粮30亿公斤的渤海粮仓,到“北方光谷”那束“改变世界的光”……这些成果无不诠释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无不印证着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巨大作用。
创新引擎激活提升产业竞争力
《宏润一个三通卖到120万》,这是2005年本报的一篇获奖报道;《20多吨管道卖出半个多亿》,这是2017年本报的一篇获奖消息。
这两篇报道的主人公是同一家企业——位于盐山县的宏润核装备有限公司(宏润管道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从7个人起步的民营企业,始终坚持将企业的竞争视为科技力量的竞争,做到“开发一代、储存一代、预研一代”,依靠自主研发成功制造出世界首台五万吨热垂直挤压机,不仅使我国大口径高端挤压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更成功中标国内首台第四代核电快中子反应堆主管道。
宏润核装的创新历程,是沧州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生动写照,正如市委书记杨慧在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所说:“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回望40年,正是一系列科技元素的介入,推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机箱制造等传统产业在关键和共性技术领域迅速突破,激活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锻造着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颇具“科技范儿”:载满废煤灰的“车辆”从正元化肥公司出发,驶入塞恩瑞斯公司;一些“管道”将正元化肥公司和仁国化工等公司串联在一起,管道中二氧化碳缓缓流动……依托由清华大学循环经济学院设计研发的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园区按照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产品链的上下游关系布局,努力使上游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原料继续生产下游新的化工产品,逐步形成区内产品互为原料、互为市场的发展格局,并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效益最大化,成为长江以北重要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中国化工园区30强榜单中,园区已连续6年上榜。
一项项创新,如同一颗颗火种,持续点燃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东光包装机械产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蝶变。针对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专业人才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等瓶颈问题,东光踩紧创新驱动的“油门”,或是选派技术骨干进修,内强素质,或是推进校企联姻,借船出海……同时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理念和手段应用到传统产业的提升中。目前,东光包装机械产业已拥有省级科技型企业175家,拥有专利300多项,成为全国最大的纸箱包装机械生产基地,跻身“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要把创新作为引领沧州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到一切工作之中,树立发展新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发展新机制,聚集发展新要素,打造发展新业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去年召开的市第九次党代会,发出了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进军令。创新,就如同杠杆,撬动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仅去年一年,全市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3家,总量达到288家,总量和增量都位居全省前列。
2017年9月,位于沧州高新区的河北翔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手中科院院士、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姚建铨建立院士工作站,短短5个月的时间,在姚建铨院士帮助下,翔锐医疗就成功申报2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成为结肠透析灌注领域的龙头企业。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创新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激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内生动能,推动着沧州这艘巨轮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打造平台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
40年来,沧州科研人员的创新智慧充分迸发,轻工、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石油、能源、农机、水利、水产、畜牧兽医、交通城建、医疗卫生等各行业纷纷展开各类研究活动,一系列研究成果纷纷在沧州“开花结果”,不仅部分成果摘得多项国家殊荣,还填补国内、省内空白。
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让实验室里的成果走进车间,走到百姓身边,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根本所在。
为了打通科技研发的上下游,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市就相继建成各级科学技术情报研发机构和科技情报网,定期开展情报交流、学术讨论、技术攻关等。在此前后,适应科技商品化形势,拓宽和发展科技信息工作的技术市场应运而生,定期公布技术转让成果、新产品开发项目,真正让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日趋提速,2012年以来,沧州围绕主导产业,打造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了科技成果、海洋科技成果、精细化工、新能源薄膜成果四个转化基地,先后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27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00余项。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成果转化为抓手,运河区建立激光产业园,引进国家级激光工程技术中心和数控设备软件,激光成为沧州的新兴产业;世窗信息技术公司面向教育、医疗、政务、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等行业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搞研发,引领形成新的发展业态;沧州那瑞公司3年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科研项目19项,多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研发投入近700万元。
……
统计数字可以直观地折射出沧州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2017年,全市科技投入4.6亿元,比上年增长5.7%,高于同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3个百分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76项……
至此,成果推广转化已成为助推沧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在近20年的摸爬滚打中,沧州人看准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抓牢抓实。
2006年,以构筑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以提高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三大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对外科技交流平台)搭建完成,全市科技创新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截至2006年年末,55项科研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1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2项荣获省二等奖。
2012年,沧州围绕主导产业,打造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了科技成果、海洋科技成果、精细化工、新能源薄膜成果四个转化基地,先后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6项,推广转化新技术、新成果48项。截至2012年底,全市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29项,13个县(市)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既是一个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当地政府、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同追求的永恒目标。也唯有如此,才能研发出更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并成功撬开市场的大门。
着眼让“创客”和企业家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实验室的优质科技资源、科研成果和科研专家服务,2015年,高新区吸纳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沧州分中心入驻大学科技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沧州科技园、清华启迪之星(沧州)孵化基地、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河北水电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入驻单位,成为全区科技转化的主力军,聚集孵化一批符合当地优势产业资源的高科技领域项目。目前,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一家,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6.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73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7家,众创空间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创业导师375人,创客团队及小微企业近千家。
从“要我创”到“我要创”,点燃发展新引擎
今年3月,泊头河北诺维光伏设备有限公司在中东(迪拜)太阳能展上收获满满,他们参展的光伏跟踪系列和光热发电跟踪系列及VIC复合涂层系列产品惊艳展会,并与阿尔法那等知名企业现场达成合作意向。
一家成立短短3年时间的企业,如何迅速抢占国内外市场?用公司副总经理王伟的话说,就是企业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每年拿出全部营业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于产品和技术研发,捕捉市场风向。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绝非朝夕之功。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沧州就鼓励科技人员在化肥、石化、小枣、塑料、机械电子、石油等领域开展科学试验,一时间多项工业、农业等科技成果迸发,让沧州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也是从那时起,创新的潜意识深深印刻在了沧州人的心里。
前不久,运河区环卫站站长李德,成为第一个获评“大国工匠”的环卫工人。在35年的环卫生涯中,他先后进行技术革新106项,申报专利9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直接为国家节约改装资金数百万元,成为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的环卫工人。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沧县皂坡村,5年内有14位农民获得16项专利;比如泊头环保产业,拥有70多项降尘控霾专利技术……
专利权是检验一个地方创新创造活力的“晴雨表”。1988年,沧州申请专利22项,1996年60项……到2017年,这一数据已增至5016项。近年来,沧州专利申请呈现“井喷式”增长,这印证的是沧州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资金补助等方面的跨越式增长,映射出的是全市创新意识的显著增强。
而这一切的背后,始终离不开“双创”大环境下,沧州形成的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不争事实。
2013年,全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全力推进“创新之城”建设,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培树示范典型、加强协同推进等措施,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
2017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双创”生态环境,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向高质量发展。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沧州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态势,既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又有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但诸多事实证明,想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原有的体制机制束缚。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意见》等21个政策措施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发明专利、人才引进等具体措施,为全市科技创新再次注入“原动力”。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创新步伐日益稳健的沧州,正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乘势而上。我们坚信,随着更多科技创新潜力的激发与释放,科技创新之花必将在狮城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
(来源:沧州日报)